有谁欣赏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

春秋时期,琴师俞伯牙和钟子期一见如故的故事,俞伯牙约钟期听琴,两人一见如故,俞伯牙精通音律,俞伯牙到过很多地方,见过汹涌澎湃的大海,波浪涛天翻滚,成语,高山流水典故从此而来,两人情同意合,必此产生共呜,忘年之交,朋友易寻,知音难求,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 。
了解此故事的人很多,因中学语文课文中就有这篇文章,比喻互相了解,知根知底的知心朋友,常言道,朋友易寻,知音难求 。
不论平民与诸侯,
世间知音总难求,
志同道合感知在,
神会何须你回眸!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 。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 。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 。这樵夫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 。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 。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 。”的辛酸 。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知音难觅,知己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 。

有谁欣赏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

文章插图
都会欣赏啊,毕竟知音难求 。
你就仔细想想到底有没有感同身受这件事,我觉得压根没有,至少我活了几十年都没遇到,有一个可以互相鼓励的朋友已实属不易,更不要说知音了!
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又有几个不让人羡慕的 。
春秋时,俞伯牙和钟子期在船上相知后,相约来年中秋,还到江边相见 。可是,钟子期却失约了,俞伯牙悲痛中从衣间拿出小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用力一摔,留下千古名句: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
俞伯牙是楚国人,但他是晋国的大臣,奉晋主之命,来楚国访问 。
见过了楚王后,顺便回乡会亲友、祭拜了祖宗 。由于是公差,不敢多逗留 。
便与楚王道别,俞伯牙为欣赏故国的山川美景,便向楚王讨要了船只回晋 。
一天,他们到了汉 阳江口,正是中秋之夜 。狂风大作,风雨交加,船不能前进,只好停在山崖下,不一会儿天气转晴,月亮出来了 。伯牙在船舱中,觉得无聊,便开囊取琴,调好琴弦,弹奏一曲 。一曲未了,手指“刮剌”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