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欣赏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 六 )


不题子期回家之事 。再说俞伯牙点鼓开船,一路江山之胜,无心观览,心心念念,只想着知音之人 。又行几日,舍舟登岸 。经过之地,知是晋国上大夫,不敢轻慢,安排车马相送 。直至晋阳,回复了晋主,不在话下 。
光阴迅速,过了秋冬,不觉春去夏来 。伯牙心怀子期,无日忘之 。想着中秋节近,奏过晋主,给假还乡 。晋主依允 。伯牙收拾行装,仍打大宽转,从水路而行 。下船之后,分付水手,但是湾泊所在,就来通报地名 。事有偶然,刚刚八月十五夜,水手禀复,此去马安山不远 。伯牙依稀还认得去年泊船相会子期之处,分付水手,将船湾泊,水底抛锚,崖边钉橛 。其夜晴明,船舱内一线月光,射进朱帘 。伯牙命童子将帘卷起,步出舱门,立于船头之上,仰观斗柄 。水底天心,万顷茫然,照如白昼 。思想去岁与知己相逢,雨止月明;今夜重来,又值良夜 。他约定江边相候,如何全无踪影,莫非爽信?又等了一会,想道:“我理会得了 。江边来往船只颇多,我今日所驾的,不是去年之船了,吾弟急切如何认得?去岁我原为抚琴惊动知音,今夜仍将瑶琴抚弄一曲 。吾弟闻之,必来相见 。”命童子取琴卓安放船头,焚香设座 。伯牙开囊,调弦转轸,才泛音律,商弦中有哀怨之声 。伯牙停琴不操:“呀!商弦哀声凄切,吾弟必遭忧在家 。去岁曾言父母年高,若非父丧,必是母亡 。他为人至孝,事有轻重,宁失信于我,不肯失信于亲,所以不来也 。来日天明,我亲上崖探望 。”叫童子收拾琴卓,下舱就寝 。
伯牙一夜不睡,真个巴明不明,盼晓不晓 。看看月移帘影,日出山头,伯牙起来梳洗整衣,命童子携琴相随,又取黄金十镒带去:“傥吾弟居丧,可为赙礼 。”踹跳登崖,行于樵径,约莫十数里,出一谷口,伯牙站住 。童子禀道:“老爷为何不行?”伯牙道:“山分南北,路列东西 。从山谷出来,两头都是大路,都去得,知道那一路往集贤村去?等个识路之人,问明了他,方才可行 。”伯牙就石上少憩,童儿退立于后 。不多时,左手官路上有一老叟,髯垂玉线,发挽银丝,箬冠野服,左手举藤杖,右手携竹篮,徐步而来 。伯牙起身整衣,向前施礼 。那老者不慌不忙,将右手竹蓝轻轻放下,双手举藤杖还礼,道:“先生有何见教?”伯牙道:“请问两头路,那一条路,往集贤村去的?”老者道:“那两头路,就是两个集贤村 。左手是上集贤村,右手是下集贤村,通衢三十里官道 。先生从谷出来,正当其半,东去十五里,西去也是十五里 。不知先生要往那一个集贤村?”伯牙默默无言,暗想道:“吾弟是个聪明人,怎么说话这等糊涂!相会之日,你知道此间有两个集贤村,或上或下,就该说个明白了 。”伯牙却才沉吟,那老者道:“先生这等吟想,一定那说路的,不曾分上下,总说了个集贤村,教先生没处抓寻了 。”伯牙道:“便是 。”老者道:“两个集贤村中,有一二十家庄户,大抵都是隐遁避世之辈 。老夫在这山里,多住了几年,正是:土居三十载,无有不亲人 。这些庄户,不是舍亲,就是敝友 。先生到集贤村必是访友,只说先生所访之友,姓甚名谁,老夫就知他住处了 。”伯牙道:“学生要往锺家庄去 。”老者闻“锺家庄”三字,一双昏花眼内,扑簌簌掉下泪来,道:“先生别家可去,若说锺家庄,不必去了 。”伯牙惊问:“却是为何?”老者道:“先生到锺家庄,要访何人?”伯牙道:“要访子期 。”老者闻言,放声大哭道:“子期锺徽,乃吾儿也 。去年八月十五采樵归晚,遇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 。讲论之间,意气相投 。临行赠黄金二笏,吾儿买书攻读,老拙无才,不曾禁止 。旦则采樵负重,暮则诵读辛勤,心力耗废,染成怯疾,数月之间,已亡故了 。”伯牙闻言,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 。锺公用手搀扶,回顾小童道:“此位先生是谁?”小童低低附耳道:“就是俞伯牙老爷 。”锺公道:“元来是吾儿好友 。”扶起伯牙苏醒 。伯牙坐于地下,口吐痰涎,双手捶胸,恸哭不已,道:“贤弟呵,我昨夜泊舟,还说你爽信,岂知已为泉下之鬼!你有才无寿了!”锺公拭泪相劝 。伯牙哭罢起来,重与锺公施礼 。不敢呼老丈,称为老伯,以见通家兄弟之音 。伯牙道:“老伯,令郎还是停柩在家,还是出瘗郊外了?”锺公道:“一言难尽!亡儿临终,老夫与拙荆坐于卧榻之前 。亡儿遗语嘱付道:“修短由天,儿生前不能尽人子事亲之道,死后乞葬于马安山江边 。与晋大夫俞伯牙有约,欲践前言耳 。’老夫不负亡儿临终之言 。适才先生来的小路之右,一丘新土,即吾儿锺徽之冢 。今日是百日之忌,老夫提一陌纸钱,往坟前烧化,何期与先生相遇!”伯牙道:“既如此,奉陪老伯,坟前一拜 。”命小童代太公提了竹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