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三 )


2、平片:择晴天 , 削去潮苓外皮(苓皮)再向内削一层(即是中切),以后可开平片,把切下的平片晒至半干 , 再移入屋内阴晾一夜,然后压平,再修整一次,周围四边修下的称为片丝,又经过晒、晾、压等工序 , 就可分装木桶,每桶24层,每层加纸一层 。多供出口 。
茯神:茯苓中间有木心的,切成正方形块片,称茯神 。
个茯苓的不同部位,在商品上名称不同,效用也略有区别 。茯苓皮系个苓的外表皮,多为长条状或块片状,外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内部白色或淡红色 。赤茯苓系除去茯苓皮后最外边的淡红色部分,有利水作用 。白茯苓系切去赤茯苓的白色部分,有健脾利湿作用 。茯神木系个茯苓中间的木心 , 多为弯曲不直的松根或松枝,有宁心安神作用 。
【药材形状】
1、个苓:呈球形、扁圆形、纺锤形或不规则的块状 , 大小不等 。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 , 有明显的皱纹或凹陷成沟 。体重,质坚实 , 不易破开,破开面颗粒状,现棱角 , 有的具裂隙或中间抱有松树根,断面周边部分淡棕色或淡红色 , 内部白色、细腻 。味淡,嚼之粘牙 。
2、茯苓块:是切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 。厚约0.5厘米 , 长宽各4厘米的四方块,色白 。
3、赤茯苓:去皮后,切下茯苓外层内部的淡红色部分 。为大小不一的方块或碎块 。深棕色或淡红色 。
4、骰方:为茯苓去净外皮切成立方形块 。白色、质坚实、花宽、厚在1厘米以内,均衡整齐,间有不规则的碎块 。
5、茯神:是茯苓中心天然抱有松木心者 。呈方块状,附有切断的一段茯神木 。色白,质坚实 。
6、茯神木:是茯苓中间的木心 , 多为弯曲不直的松根或松枝 。外部带有残留的茯苓,内部为木质 。质松体轻,无皮,略似朽木 。
7、茯苓皮: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 , 内表面白色或淡红色 。体轻质松,略具弹性 。
【附录】菌引培养方法 。琼脂培养基有2种:即马铃薯200克、葡萄糖30克、磷酸二氢钾1克、硫酸镁0.5克、琼脂17~23克、水1000毫升,pH6 。分离前将选好的健壮茯苓用清水冲洗至无泥沙,在接种箱(室)内用0.1%升汞溶液冲洗周身,进行表面消毒 , 再用无菌水(灭菌水)冲洗数次,除去表面药液 。待表面稍干 , 用灭菌刀具切开,挑取1厘米见方的菌核块,接入培养基上;接种后置22℃~25℃恒温培养7天左右,成为原种 。松木丁培养基为小松木丁(1厘米X1厘米X0.5厘米) 25千克 , 米糠8.5千克,蔗糖1千克,熟石膏0.5千克 。制备时先将蔗糖溶于适量水中,然后将蔗糖与上述原料拌匀,用于控时有微量水渗出 , 灭菌备用 。在接菌箱(室)中接入茯苓原种,置250C~280C培养25~30天,成为母种 。
松木片培养基为小松木片(10厘米X3厘米X0.5厘米)在1%蔗糖加0.5%硫酸铵(或硝酸铵)配成的营养液中浸泡后,装入广口瓶或带盖搪瓷缸内灭菌待用 。然后在接菌室(箱)内 , 用无菌操作方法 , 接入母种3~4块 , 置25℃~28℃培养室内.经过30天左右培养成栽培种 。优质菌引的菌丝色白、致密、均匀;木片稍呈腐朽状,较易折断,但不过于软腐,断面微黄色 , 有较浓香气味,无杂菌污染 。于林下采集着生棕红色的菌索作菌种 , 再将备好的木段与采集的菌材于三四月间按3:1的比例相间摆放整齐 。然后将切成碎块的幼嫩的蜜环菌索撒在上面,用腐殖质土填空隙覆盖,以不露木段为度,上面再盖一层嫩叶 。按此要求堆积高1m左右 , 并在四周盖土10厘米左右,上边再盖上树枝、蒿草或树叶均可 。天气干旱时应适当洒水保持一定湿度 。当年菌材即可培育好,备作翌年使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