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太山的曲水流觞边,一字一句地背出这篇冠绝千古的《兰亭序》,可我却在一字一顿间落下泪来 。
是啊,这些朋友们,好静的聚于一室,侃侃而谈,坦诚相见,好动的,遨游于山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只要感觉这一刻是情投意合的,便心满意足地放浪形骸 。可是,我们在欢聚中,怎奈时光流逝啊,不知不觉,时光就老了,人也转眼就衰老了,屈原曾说过:“老冉冉其将至兮”,我们留不住离合悲欢,我们留不住儿女情长,山水还是那个山水,阳光还是那个阳光,我们却有一天要从生离走到死别 。过去的王羲之们是这样,今天的我们白天在太山上相聚,坐在曲水边喝茶饮酒,不也是这样吗?“死生亦大矣”,人生,不得不苦短 。《兰亭序》把人生况味剥成凄凉给我们看,把凄凉变成了艺术,而这份凄凉是永远能打动人心的 。
这是一个人生的、哲学的大命题,与汤显祖的《牡丹亭》一样,叩问的是人类的归宿和至情,盛衰有时,天道昭昭,这一悲情虽千百载都会让后来者,“有感于斯文” 。不是吗?我今日就在太山上,在曲水边,留不住白日的极光,也留不住夜晚的明月光,王羲之的悲情越过1600多年的岁月,依然是我们今天的悲情,千古至理,莫之奈何!
一字一字地读,王羲之的笔墨从开始的微谨,到后来,畅情达意起来,而读的人总是想哭,长歌本当哭,何况悲从中来?有人说:没有哭过的人,不足语人生 。谁说不是呢?
《兰亭序》一出,映亮了东晋王朝最明媚的春光,映亮了整个文学艺术长廊几千年的春光,也映亮了王羲之自己灰暗的岁月,弥补了他苦痛的心灵之伤 。
《兰亭序》未出世,曲水流觞只是一个没有文化意义的古人小才思,作为一个上巳节的标配而存在,《兰亭序》一出,曲水流觞就与《兰亭序》并驾齐驱了,虽声名不及,但也是亦步亦趋、如影随形,价值永存 。人们在看到《兰亭序》的旷世光芒之后,不由自主地会想起引起那场醉的物事,必得是曲水流觞,这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文化序列遗存里,唯一可以复制的实物,借着《兰亭序》的不朽,曲水可以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地复制而传世,它代替王羲之活着,活过久远的岁月 。王羲之改造了曲水流觞的性质 。
六、《兰亭序》之后的曲水流觞

文章插图
本不想多说《兰亭序》之后的命运轨迹,可又觉得若不说,便说不清曲水流觞何以会遍地启芳,何以会万古流淌 。
《兰亭序》是曲水流觞的变折,也是王羲之本人的变折,曲水流觞走向永恒,王羲之本人却从此迈入烟花绽放后的黑暗 。
《兰亭序》就象烟花一样,那一瞬间绽放在东晋的夜空,东晋的天空因此而亮如白昼,历史之书不得不用大笔墨写下这一刻的绚烂 。这一书法绝品,耗尽了它的主人公王羲之的绝世才华 。第二天酒醒后,他几经描摹,再三相试,也不能达到先前的姿意横流 。在这之后,王羲之的宦海生涯告罄,写出了一篇《告誓文》后,愤面辞官,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再也不用重复了 。晚年他在会稽求田问舍,过起了田园生活,后来子侄凋零,琅琊王氏没落了,他自己也在《兰亭序》写出8年以后,去世了 。一代书法大家魂归山河 。
至今王羲之都占据着行书界第一把交椅,还因为《兰亭序》里的那份悲伤和凄凉是那样深深地打动着见到它的人 。
唐太宗喜欢《兰亭序》,自然是因为王羲之的行书,飘逸雄健,自成一家 。高处不胜寒,唐太宗尤其有着生命即逝的恐惧,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自然有权利占有这份美好,不管这份美好的所有权应该归谁 。唐太宗派御史萧翼从辩才和尚手里骗来了真迹,日夜赏玩,仿佛与王羲之在对话 。临死前,这个不可一世的皇帝还把《兰亭序》紧紧地攥在手里,带着祈求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儿子李治,李治懂得父亲的想法,于是答应把《兰亭序》陪葬 。李世民心满意足地闭上了眼 。自此“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 。生前,李世民命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欧阳询等人临摹过《兰亭序》,因此,李世民也算做了一件好事,《兰亭序》的真迹销声匿迹以后,还有摹本在世间流传,让我们感觉到那终究不是一场镜花水月 。
- 罗盘不转的地方是不是不好 风水罗盘不会转
- 檀香木风水作用 檀香树能成风水树吗
- 五行磁场是什么东西 地磁与五行风水关系图
- 观星象看风水口诀 一级风水师观星斗口诀
- 劫星 风水中的劫星是什么
- 客厅风水球摆放 鱼缸用风水球
- 董鄂妃与顺治帝的爱情 顺治帝迁都北京的风水
- 婚姻不好和自家的风水有关吗 家族婚姻不好怎么办
- 花瓶在风水中起到什么作用 化石花瓶的风水作用及禁忌
- 益阳风水大师 宁乡风水先生是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