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为何经久不衰 万历十五年为什么还那么火】还因为什么,致使《万历十五年》经久不衰?

文章插图
传统史家司马光先生画像
三、大大拉近了历史的距离于很多平日读史的师友而言,大历史云云已不新鲜,更其有趣的是通过《万历十五年》谈到的一些小事而整合起对一个人物的观察 。事实上,《万历十五年》并未颠覆任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万历还是那个能力平平的准亡国之君,海瑞还是那个兢兢业业的理想主义者……但以此书的微观书写,打掉了很多人眼前那四五百年的时间迷障,而大大拉近了历史的距离 。如本书对李卓吾(贽)的书写 。

文章插图
李贽故居照片
有没有感到奇怪,为何李卓吾非出家不可?明明刚当上知府,仕途终于见着点亮,且终于不再像年少时那样受穷,社会名望亦高,并未受到什么迫害,为什么要出家?过去一直想不通,只好随大流给予卓吾先生大而无当的赞誉,“不滞于俗,寻找真理”云云 。但《万历十五年》给出了两条硬邦邦的理由,一条来自当时的宗族,一条来自当时的官场——皆是历史末节,但这一问题得以顺遂地解决 。
首先,官场越得意,宗族责任越大,这个找你那个找你的,绝不能不理,不理即是当时的“无德”行为 。李卓吾做小吏时已不堪其苦,遑论升任知府之后?文学大家归有光也说,他自己移动等于100个人移动,不如不移动 。此外,即便不理宗族,亦摆脱不了官场 。辞官后仍有官员的身份,地方官经常找你,美其名曰“尊贤”,尤其是对于卓吾先生这样兼有士林名望和朝廷上层人脉的人 。不理行不行?
不理亲戚至多坏名声,不理地方官可能坏性命 。后者随便找个理由就能治你的罪,尤其当你无职无权还特别有名,把柄太好找了 。李卓吾的结局也说明了这一点 。出家了,躲开了亲戚和地方官,还是没躲过地方官或乡绅背后的那些人 。1602年,一把剃刀送走了一位伟大的哲人 。以这两条硬邦邦的理由替换先前软塌塌的“赞誉”,李贽的形象更加立体,其处境更加清晰,所在的明末社会愈发得近 。
读《万历十五年》不觉慷慨悲愤,但会唏嘘不已 。
四、这些年的明史热以上三条都是作品本身的原因,有没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这就不得不提这些年的“明史热” 。80年代且不说,终于揭过精神上的贫瘠岁月,出一本书抢一本书,啥都热,萨特都热 。90年代,总体上,清史比明史热,最大的功臣是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和奥斯卡获奖电影《末代皇帝》 。此事一直持续到21世纪 。近十几年,尤其在《明朝那些事儿》大获成功之后,明史的热度陡然升高 。到什么程度?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先生
说两件小事 。其一,网上的“明清之争”大家再熟悉不过,但“明粉”阵营明显知识量更大,以致孕育出不少专讲明史的自媒体而少见专讲清史的自媒体 。其二,《万历十五年》成为热剧《人民的名义》的重要道具 。从戏剧结构来说,它已远远超越道具,而成为剧中人的人格化身之一 。高育良因此被带上明显的知识分子味道,并与之苟且因循的一面形成对比,无需再费篇幅展示此二种人格的对立统一 。

文章插图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截图
方志远老师曾说,他们这些搞明史的都沾了《明朝那些事儿》的光 。那当年明月又沾了谁的光呢?不可不提红极一时的黄仁宇,更不可不提《万历十五年》引入的“平视历史”的视角 。当然,“沾光”是不准确的,应当说“传承”或“借鉴” 。实情是,《明朝那些事儿》成功之后,几乎所有明史方面的书都得以加印 。《万历十五年》的经久不衰,固然有其本身的价值,也得益于明史热的大环境 。
- 宁夏因何得名?为何宁夏面积只有6万多平方公里?
- 秦琼为何不参加玄武门兵变 武卫将军翼国公,秦琼对付薛万彻
- 教你玉米正确的使用方法 老玉米钓鱼为何每次都是空军
- 读懂为何大豆构建了中餐 简述大豆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 泡脚一定要木桶才有用吗 泡脚为何用木桶
- 明前茶是属于什么茶 俗语明前茶,贵如金为何特别贵
- 为何这些品牌都铺设线下体验店
- 槟榔致癌?从中医的角度谈谈槟榔的功效
- 白切鸡的家常做法和吃法?南方人为何喜欢吃白切鸡?
- 痰火草为何叫癌草 痰火草的功效与禁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