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为何经久不衰 万历十五年为什么还那么火

以司马光那样的传统史观,所见的历史常是波澜壮阔、大喜大悲的,故而距平常人较远 。但以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所见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而是陷入种种无奈——终至无善无恶,什么也改变不了的历史的过客……不过,这一史观也就走到这里了,无法演绎至历史哲学的高度 。
《万历十五年》太有名了,估计很少有受过教育的人不知道这本书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本出版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书,迄今已经40多年了 。和《万历十五年》同时代的书,大都被淘汰掉了,早已失去普通读者,而更多作为一种历史或文化现象被谈论 。但《万历十五年》不是 。很多知名学者和读书节目仍在大力推介这本书,它的销量仍很可观 。仅就此看,这本书再流行个40年也不是什么难事 。
为何《万历十五年》经久不衰?

万历十五年为何经久不衰 万历十五年为什么还那么火

文章插图
《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先生
一、文笔真的好一本好书身上,必见作者的好文笔,尤其是流传范围广、读者基数大的好书 。内容扎实而文笔古奥的书,难有庞大的读者群,可算是“好的专业书”,不能算“好书” 。与《万历十五年》同类的历史学书籍,大都有这个“问题” 。未见得作者的本心就是“端着写”,但宥于多年来的表达习惯或审美偏好,以及目标读者本就没考虑过大众,其结果总是排斥大众——甚至比正史本身都难读 。《万历十五年》呢?
——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史学散文” 。
1、书写很流畅,节奏极舒服,没有一般史学书满篇地“这个说”、“那个说”或“引自”、“据分析”,后一种情况把书写割得太碎,读之太费精神 。2、语言风格介于明清小品文和五四新白话之间,有古典的滋味又不至太绕,总体上,既蕴藉又直率 。作者黄仁宇生于“五四”前一年,即1918年,从小耳濡目染的文风就是胡适之、林语堂、周氏兄弟……他的其他书也是这种文风,如《中国大历史》 。
据黄先生自己说,这本书虽有英文本在先,但不是他人翻译过来,而是出自他本人的“译写” 。所谓译写,即重新遣词造句 。另一位大功臣是当时在中华书局编辑部任负责人的傅璇琮先生,据黄先生自己说,傅先生在技术上对本书多有指导,“所以,本书与读者见面时,文字方面已较原稿流畅远甚”(《万历十五年·自序》) 。总得说,如今这本书这么好读,大概因为它既无“翻译腔”也无“学究气” 。
第二条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
二、不同于传统史观的大历史观文笔上的好是形式上的好,好书主要还是内容好 。《万历十五年》在内容上的优点很多,最主要的是,在“大历史观”(marco-history)的统合之下,熟悉的片段组合而成新鲜的历史——但又是值得确信的历史 。传统史家一般以儒家的道德模型解读一个人的行为,如司马光认为“十朝元老”冯道严重不合于“忠君”的道德要求,遂贬斥其为“奸臣之尤”(《资治通鉴》) 。但“大历史观”不这么看问题 。
大历史观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technic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至于道德放在什么地方,要看它是作为技术的包装纸还是润滑剂 。在张居正那里,道德便主要是包装纸,用以装饰他在财税、官制、兵制等方面的改革——此皆是实实在在的技术面上的改革,目的也是在技术上疏通帝国的行政效率 。但在申时行、戚继光那里,道德成了他们推进某一具体技术方案的润滑剂……
这种历史观在当时的中国比较新颖 。
以司马光那样的传统史观,所见的历史常是波澜壮阔、大喜大悲的,故而距平常人较远 。但以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所见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而是陷入种种无奈——终至无善无恶,什么也改变不了的历史的过客 。所以,平凡无大事的“万历十五年”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任何一年——任何无关紧要的一年其实都含着剧变的因素 。不过,这一史观也就走到这里了,无法演绎至历史哲学的高度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