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如何让学生不怕写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方法( 六 )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讲究读写结合 , 只能说这是比较经济的方法 。恰当的读写结合 , 几乎就是在读的中间 , 获得一些写的技能;在写的中间 , 要反思自己的阅读 。读和写是不是应强行联合?现在的问题就出在这儿 , 从小学到高中 , 都有这个问题:这个单元教某种技法 , 你必须按照写作任务去完成 , 这种教学效率并不高 。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 有的四年级小朋友描写一件事情 , 已经能够写得很好了 , 而有的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却不如初二的学生 。那个初二的学生读书非常多 , 在小学受过完整的写作训练 , 有扎实的基础 , 他在描写、叙述上有一套自己的经验 , 已经不需要老师教了 , 倘若按照教学计划强行去教他 , 反而会造成他的阅读和写作脱节 。
教学生读写结合 , 最好的结合方式是什么?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阶段 , 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在阅读过后顺手写三五行字 , 可能比较合适 。写作要求里“说说你的见解 , 和同学讨论 , 注意听取不同意见” , 这都是听和说 。写作其实应该是什么?把自己的见解写出来 , 把主要的发言提纲写出来 , 把引起自己注意的几句话记录下来 , 对小组讨论用三五句话做一个归纳 , 这是很重要的“写” , 这是一个可能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现在教学生 , 动不动就写一整篇 , 学生有难处 。把今天的一个课堂见闻写下来;把老师强调的某一点用两行字写出来;把老师刚才的口误写出来并纠正;把本节课的一个遗憾或一个疑惑 , 用三五行字写出来 , 然后推敲……这三五行字可能是很重要的写作训练 。我觉得小学可以做这方面的尝试 。
问题4:不少男生在作文中写玩手机游戏 , 甚至有些打打杀杀的场景 , 有的老师认为这种素材不适合 , 对此您怎么看?这种情况老师应该如何引导?作文起步阶段 , 学生真的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吗?
学生热衷于电子游戏的确是个大问题 , 可是强行去解决这个问题 , 我目前没有这种智慧 , 也没有改变这种现状的社会环境 。人们过多地使用电子设备 , 不但造成儿童沉迷于打游戏 , 儿童的学习习惯也在发生变化 , 这是有问题的 。
一直到退休的前一年 , 我才在学校学会用PPT——因为要开公开课 , 看到大家都已经那么熟练了 , 我就想学一学 。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鼓励我:“王老师 , 凭你的脑袋10分钟能学会 。”我果然10分钟就学会了 。但是我上课尽量不用 , 我为什么一直抵制这个呢?
任何一件事 , 有有利的一面 , 肯定也会有弊端 。例如我们的阅读教学 , 自从有多媒体教学以后 , 教学手段日益丰富 , 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了课堂 。有一首诗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老师授课时 , 上来就展示一幅国画——《黄鹤楼送别图》 。我一下子觉得这个老师的课完了 。为什么?小朋友八九岁时看了这幅画 , 他到八九十岁提到这首诗 , 眼前浮现的还是这幅画 , 因为这是他的第一印象 。很早以前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 , 我童年时候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脑子里面是有画面的 。我有我自己的想象 。成年以后当老师 , 我就想到 , 我们班上50个同学面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出现的应该是50个不同的画面 , 而且画面绝对不一样 。而这个老师一展示这幅画 , 全班“统一思想”了 。学生的想象力就是这么被破坏的 。所以说 , 教师不能过度依赖电子设备 。我们在板书的时候 , 能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过去 , 我们上课时可以这样说:“在我年轻的时候 , 有些事打动了我 , 支撑我度过艰难的岁月 。”你说完这句话 , 然后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为了看看阳光 , 我来到世上 。——[俄罗斯]巴尔蒙特” 。你要用1分钟或者40秒的时间把这行字写完 。这时候 , 学生的思维是跟着老师走的:是什么话打动了老师 , 支撑他度过了艰难的岁月?这是一个过程 , 学生的心灵是触动的 。现在 , 使用PPT“啪”一下子将这句话展现出来 , 板书过程没有了 , 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没有了 。小学语文教学中 , 老师特别要注意儿童的接受能力 , 儿童接受的过程比我们成人慢 , 他需要这个过程滋养他:他的眼随着老师的手在黑板上一笔一画 , 他的心跟着老师的思路开合自如 , 他吸收知识是有节律的 , 是有节奏的 。人就是这么慢慢长起来的 。我有时候想 , 我们的童年的心就是这么一点一点跟着老师的粉笔字长起来了 。现在 , PPT在那儿闪 , 真是眼花缭乱 。结果 , 学生成了一个机器人 , 他成为机器的一部分 , 这是有害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