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魏正始中,又立三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 。后魏之末,齐神武执政,自洛阳徙于邺都,行至河阳,值岸崩遂没于水 。其得至邺者,不盈太半 。至隋开皇六年,又自邺京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省,议欲补缉,立于国学 。寻属隋乱,事遂寝废,营造之司,因用为柱础 。贞观初,秘书监臣魏征,始收聚之,十不存一 。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 。并秦帝刻石,附于此篇,以备小学 。

文章插图
联系上文,读“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之语,知其意思是,汉魏石经既已毁坏,但前代承传下来的石经拓本,仍在皇家秘府珍藏 。现据《隋志》书目统计,隋代皇家藏有东汉熹平石经即一字石经33卷,魏正始石经即三字石经17卷,合计50卷;梁代皇家藏有一字石经16卷,三字石经25卷,合计41卷,其中10卷已亡 。此外,隋代皇家另有秦皇会稽石刻文与曹丕《典论》石刻文各一卷 。以上凡93卷,尚存83卷,都可认为是拓石之拓本 。

文章插图
不过,学界对《隋志》中石经是否是拓本,持有异议 。多数学者认为是拓本 。如王国维说:“《隋志》著录之二种石经,确为拓本 。”马衡、刘国钧、钱存训诸人意见,与此基本相同 。少数学者有不同意见:一是认为这些石经中可能是抄本;二是认为“相承传拓”之“拓”,乃是搨之误,因此这些石经不是拓本,而是搨本 。
确定《隋志》石经是否是拓本,我想首先要弄清楚的是,隋与梁两代皇家珍藏汉魏石经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汉魏两种石经,它们原来的目的都是为校正经学文字 。那么,《隋志》中石经是否也以校正经学文字为目的呢?回答是否定的 。这些汉魏石经若以校正经学文字为目的,《隋志》就应将《尚书》《春秋》《论语》等七种石经,分别归类于各自名下的经籍书目之中 。现在《隋志》并不这样做,而是说:“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 。并秦帝刻石,附于此篇,以备小学 。”这就明白告诉读者:石经原是“以为七经正字”,而现在则是“附于此篇,以备小学” 。所以,《隋志》把全部汉魏石经放在一起,又把秦帝刻石、《典论》刻石也放在一起,将它们与所有“小学”书籍归在一类,明确说是“以备小学”,就是作书法学习之用 。另请注意《隋志》在汉魏石经之前,所列书目还有:《四体书势》《古今八体六文书法》《古今篆隶杂字体》《篆隶杂体书》等 。这些无不都是实实在在的书法书籍,石经与这些书籍的性质是一样的 。

文章插图
《隋志》著录的汉魏石经,肯定是以书法为目的 。而汉魏石经的书法价值,乃是世人早已公认的 。汉石经为蔡邕等赫赫名家所书,公认是标准的汉代隶书;后人学习隶书,最好的范本就是汉石经 。魏石经或说是邯郸淳书,或说是卫觊书,总之出自名家之手;特别是将古文、小篆、隶书三种书体并列,更是魏石经独一无二的书法特色 。

文章插图
如此看来,梁、隋两代皇家所珍藏的汉魏石经,都是以书法为目的的石经复制品 。今天,不同意这些石经复制品是拓本的人,或说是抄本,或说是搨本 。下面,进而考察这些石经究竟是哪一种复制品 。
- 草莓的功效与禁忌需要注意什么
- 每天喝牛奶有什么好处吗 每天喝牛奶的好处是什么
- 黄芪禁忌人群有什么功效作用
- 为什么有人说近期养老金发放收到了1200元呢?咋回事?
- 职工办理病退有什么好处?退休后的去世待遇会低一些吗?
- 孕妇可以吃韭菜吗有什么功效作用
- 银耳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禁忌
- 菠萝蜜的功效与作用及营养价值是什么
- 二婚女人心里想的什么
- 月经喝红糖水的危害有什么功效作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