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是否用白芨水拓石,文献无记载 。但是,从现代拓石经验看,不是非用白芨水不可,也可以用替代品如稀释的胶水 。而且,拓石专家还这样说:“除用白芨水或胶水浸纸外,有些地区习惯上直接用清水浸纸亦无不可,只要上墨时不过早绷起造成空虚或脱落即可 。”白芨在中国本不是稀罕之物,而白芨水又不成为拓石的先决条件,因为清水也是可以用的,这就更是方便的事 。若从白芨水的替代品看,晋代或更早都不成问题 。

文章插图
不妨比较搨书与拓石两者的技术要求 。搨书与拓石对纸张质量的要求,大体相同 。此外,搨书在双勾填墨时对笔墨技法的要求特别高,非有较高文化素养再经训练不能掌握;拓石则需有包括上纸、上墨两部分的一套工艺技术,对文化素养的要求则不高 。总的说来,搨书的技术要求,一般说比拓石要高一些 。搨书与拓石,最初都是为书法而产生的 。晋代有搨书已是公认的事实,对晋代有拓石其实无需存疑 。到西晋,中国人使用纸张已有一百多年,使用墨的时间更长 。特别是先秦就使用印章,这数百年的印章经验,可以转移到拓石上来,启发人们的拓石实践 。由于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的差别,今天的西方人对拓石还颇有点神秘感;可是,对长期使用印章和纸墨的中国古人来说,对它从来就没有神秘感 。这也是研究者应该注意区别的地方 。
搨书与拓石既然都在晋代就有,那为什么唐以前搨书者多,拓石却是这样少呢?其中原因不在拓石本身,乃是书学中普遍存在重帖轻碑之风造成的 。需知在中国书法之中,存在几种主要的书体,这就是篆、隶、草、楷、行五种 。书学中出现重帖轻碑的风气,就与这几种书体的流行与否直接有关系 。

文章插图
谢安帖(选自大观帖,图片经过处理为反相)
从魏晋开始,社会上流行的是草、楷、行这三种书体 。楷书以曹魏时的锺繇为宗师,他创造的楷体,既具端庄之美,又有灵动之韵,很快风靡全国 。官场公文原来用汉隶,后来多被楷书代替 。东汉末年的张芝,以其草书的独特风姿,飘逸潇洒,自由放纵,而最具个性化,倾倒无数士人,人尊为“草圣”,追随响应者络绎不绝 。东晋王羲之吸收前代成就,进而把书法推向无以复加的顶峰,成为千古一人的书法大师;他以行书独步天下,生前就名扬全国,一字千金 。自王羲之以后,行书也成为官场公文的书体 。在楷、草、行这三种书体逐渐风行全国的同时,篆和隶这两种书体的应用范围却是逐渐缩小 。篆书仅仅用于少数特别庄重的场合,如策书规定用篆体,碑额也常用篆体等;汉隶多用于书写碑文等 。由于楷、草、行这三种书体的范本都是书帖,士人子弟凡学楷、草、行,就必须学帖,别无它法 。因此,社会上自然而然就出现重帖的风气,如《尚书宣示》《兰亭序》等名帖成为无价之宝 。篆和隶是魏晋以前流行的书体,其范本大都在碑石上 。随着篆与隶应用范围的缩小,已经不再是流行书体,社会上难免出现轻碑的心理 。

文章插图
晋代隶书碑刻《杨光远碑》民国拓本
隶书杨光远碑. 后晋天福2年[937]. 摺叶托裱, 墨纸尺寸: 130 x 42.5厘米. 淸乾隆43年以后仿<爨宝子碑>伪刻.
伴随重帖之风同时走红的,必是搨书 。原因是名人书帖原件只有一份,而复制书帖的最佳办法就是搨帖 。搨书与搨帖,本是一个意思 。在如此重视书法的社会气氛之中,搨帖因上有所好,下有所爱,不可能不兴盛起来 。重视书法,不可能忽视碑石上的篆与隶,因为这也是有必要掌握的书体 。但是篆与隶的应用范围既已缩小,轻碑之风怎能消失?其结果就是,拓碑之事远不如搨帖那样红火风行,名声更不如搨帖那样高 。名家高官搨帖,历代不绝 。王羲之搨锺繇《尚书宣示》,成为书坛美谈 。欧阳询、褚遂良搨《兰亭序》《乐毅论》等,搨本立刻视为至宝 。唐代皇家的搨书人,如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都因搨帖而名扬四海,他们的搨本据说在唐代就值钱数万 。搨书事业可谓如日中天,热情如火;搨书技术也从双勾填墨,迅速发展到响搨与“硬黄勾摹” 。相比之下,拓石事业就显得非常寒碜,非常寂寞 。从晋至唐,找不到一个名家高官亲自拓碑的故事,也没有一个因拓碑而名扬四海之人 。到唐代为止,拓碑始终限于工匠手艺而已 。
- 草莓的功效与禁忌需要注意什么
- 每天喝牛奶有什么好处吗 每天喝牛奶的好处是什么
- 黄芪禁忌人群有什么功效作用
- 为什么有人说近期养老金发放收到了1200元呢?咋回事?
- 职工办理病退有什么好处?退休后的去世待遇会低一些吗?
- 孕妇可以吃韭菜吗有什么功效作用
- 银耳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禁忌
- 菠萝蜜的功效与作用及营养价值是什么
- 二婚女人心里想的什么
- 月经喝红糖水的危害有什么功效作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