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念什么字 佚名怎么读 拼音( 七 )


佚名念什么字 佚名怎么读 拼音

文章插图

【佚名念什么字 佚名怎么读 拼音】汉石经也是碑的两面都刻文字 。经碑是巨石,高一丈多,广四尺 。《仪礼》十五枚经碑“悉崩坏”以后,如此巨石落地,总有一面文字无法看见,另一面文字必有不同程度损坏 。在这种情况下,比足本仅少八卷的汉石经《仪礼》九卷本,就无论如何不能产生 。这《仪礼》九卷本,不能不是在十五经碑“悉崩坏”以前的某个时候拓下来的 。从石经毁坏的三阶段看,自东晋以后石经的损坏情况,日甚一日 。因此,断这汉石经《仪礼》九卷本是晋代拓本,是可以成立的 。
佚名念什么字 佚名怎么读 拼音

文章插图

拓石的技术条件及书学中的重帖轻碑
以上,我断晋代有拓本 。不过,晋代是否具有拓石的技术条件呢?这仍是疑问 。仅有动机和需要,不具备技术条件,拓石还是不能产生 。在下面,我先讨论拓石的技术条件,然后再谈书学中的重帖轻碑,如何对搨帖与拓碑造成不同的影响 。
晋代是否已有用于拓石的薄纸?
佚名念什么字 佚名怎么读 拼音

文章插图

拓石需要用质量较好的纸;纸是拓石技术的必要前提 。从本世纪西北考古发现看,晋代纸大多较厚,较粗糙,认为这种厚纸不宜拓石是对的 。但是,以考古发现的这些厚纸为根据,断晋代没有宜于拓石的纸,未免以偏盖全 。
佚名念什么字 佚名怎么读 拼音

文章插图

自蔡伦以后,中国的造纸技术不断提高 。东汉末年,又出现另一杰出造纸专家左伯 。左伯,字子邑,东莱人,本人兼长书法与造纸 。从技术观点看,左伯大概是在蔡伦的基础上进而对原纸进行加工,他最擅长制造优质加工纸 。南齐萧子良以“研妙辉光”四字赞誉“左伯纸”,左伯可能是运用涂布、压光等加工技术,促使纸的表面细腻,有光泽,光洁度好,书写流利 。汉魏间书法家如韦诞等,已经爱用左伯纸作书 。西北考古发现的晋纸质量固然较差,然而东汉末年早已有高质量的“左伯纸”,这也是事实 。此外,魏晋间书法家不断谈论如何挑选纸 。例如:三国时孙吴著名书法家皇象说:“纸当得滑密不黏污者”;西晋至东晋的著名女书法家卫铄说:“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爱用蚕茧纸、鼠须笔的东晋书法大师家王羲之说:“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如此等等 。书法家对纸的质量,一向最为挑剔 。从这些书法家的言论,可知魏晋间有多种优质纸可供选择使用 。如卫铄说“虚柔滑净”之纸,王羲之书《兰亭序》之蚕茧纸,用于拓石理当一无问题 。
佚名念什么字 佚名怎么读 拼音

文章插图

其实,考古发现的那种晋代厚纸,搨书也是不能用的 。晋代搨书,用的就是一种薄纸 。刘宋虞龢在《论书表》中,如此谈晋代搨书:“繇是搨书,悉用薄纸,厚薄不均,辄好绉起 。范晔装治,卷帖不胜,犹谓不精 。”意思是说,晋人用薄纸搨书,由于纸太薄,背装以后起绉不平 。《论书表》作于宋明帝泰始六年,距晋未远,此话可信 。晋代既然已有薄纸搨书,担心没有薄纸拓石,就是不必要的顾虑 。
佚名念什么字 佚名怎么读 拼音

文章插图

晋代有用白芨水于拓石的技术吗?
前代拓石,一般先将纸用白芨水浸湿后贴在碑上,或者先在碑上涂白芨水后再贴纸,此称上纸 。上纸以后,才能上墨 。白芨水是中药材白芨的浸出液,无色透明而有粘性 。使用白芨水的目的,是利用其滑而有粘性,使纸附在石上,纸干后不致轻易绷起脱空,如此就便于上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