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的元宝石 。这块石头在从文殊原进雷家庄村的交通要道口 。道旁有一座建在瓮门上的庙宇 , 文殊、城隍、土地、二郎诸神合塑 , 今无存 。此石长136厘米 , 高120厘米 , 宽80厘米 , 重有2吨 。形似元宝 , 无器凿痕迹 , 似天外飞来 , 周边数百米内无此类石头 。当年凡经商之人每年都要去祭拜 , 祈求买卖兴旺 。
探索思考——成功要素
重视教育 。古代雷家庄在碑文及家谱上有记载的名人达32人;近代几十年内有14人;改革开放以来考取专科以上的大学生达40余名;能写会算 , 各行各业中的行家里手更是无法统计 。是知识招来财富 , 还是财富使知识富有 , 这个哲学思考当由哲学家再思考 。
重视交通 。交通是文明发展的触角 。两渡秋晴桥未通之前 , 冷泉关直到秦、豫是通过灵石的第一条官道 , 可走马车 , 对河西人来说 , 这是天堑 , 可望不可及 。
雷家庄自古山高坡陡 , 沟堑横村 , 出行难于上青天 。康熙年间 , 两渡何家一女嫁到雷家庄雷家 , 因出行难 , 何家开始修路 。据何家《泽远公经修雷家庄道路碑记》云:“邑雷家庄石叠湾坡 , 河西要衢也 , 行人往来自近而远胥由此焉 , 期间有十余里极危险 , 过其地者辄惮之” 。为修侯木坡至景家沟的石间道路 , 雇用了百名石匠锤击开凿 , 用了数年时间才通 , 这道坡也被改为石匠娃坡 。
清乾隆36年(1771年) , 何泽远兄弟继承父志 , 建成了汾河上第一座桥梁——秋晴桥(据《灵石县志?1992年版》) 。侯木至雷家庄一层3米厚的石崖被打通了 , 开凿成宽2米、长6米的石槽坡路 , 小水河上建成3孔桥眼的通济桥 。京、晋、陕商贸要道开通了 , 碑文记载:“村西通济桥者 , 乃川陕之便道 , 京省之要津也 。”给雷家庄带来了近百年的交通便利 。121年后 , 进入光绪十八年(1892年)雷家庄村又一次重修通济桥 。这一条因“年深日久 , 桥倾路陷 , 每遇春霖秋雨 , 行人踯躅 , 山水横流 , 过客徘徊”的阻塞之途又一次变成通途 。“桥道焕然一新 , 往来者无不颂祷而愉悦焉 。”(据《雷家庄村补修玄天阁重建通济桥追远前后募化人碑记》?民国七年1918年立石) 。
关于秋晴桥的修建还有另一说法 。冷泉镇学者张廷扬(1750一一1805) , 生活在乾隆15年一一嘉庆10年 , 曾著《冷泉镇志》一册 , 《冷泉张氏家志》二册 , 在康熙版《灵石县志(四卷本)》的基础上 , 将“亲自履历之事”增补为八卷本 , 称为“冷泉三宝” 。此三宝曾流出省外 , 近年被一位热心故乡文化的人士购回 。由于该志的出现 , 使许多失佚的历史事件活了起来 。据该志《桥梁(卷七)》记载 , “两渡桥 , 在曹村里 , 今桥非是 。今桥乃国朝乾隆末年间 , 两渡人何思忠建” 。而何思忠是何龙腾之子 , 何世基(字思远)之侄 。何溥之孙 。据何家家谱记载 , 乾隆36年 , 龙腾、泽远兄弟去世“数十年了” , 不可能建桥 , 本文作者从后说 。
1958年 , 为了打坝造地 , 当事者不切实际地将通济桥的三孔桥眼堵死为坝 。结果一场暴洪就将这一座百年古桥冲毁大半 , 出行又一次陷入困境 。
- 风水中用黄土补乾宫的金可以吗
- 风水中劫煞有什么讲究嘛
- 有关李居明风水讲座心得
- 报国寺风水讲解大全
- 奶茶去哪学
- 刚开始学电动车怎么学
- 清明节前后最好的风水是什么
- 风水房后有电杆好不好呀
- 广东四大风水宝地 广东省廉江市的风水宝地在哪里
- 乾坤易经 乾坤风水学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