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的首件镇馆之宝 贾湖遗址的骨笛:中华文明超出想象( 七 )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动物考古专家袁靖说 , 迄今为止 , 贾湖遗址出土的狗是中国最早的家畜 。“最早把狼驯化为家犬之时 , 当时的人很可能是首先将其作为宠物来对待的 , 这毕竟是当时第一种与人亲近的动物 , 而且会对人摇尾巴、亲近人、舔人等行为 , 都会增加人对它的好感 , 希望随时在自己身边 。”袁靖说 , 这种行为出自古人对于友情的认识 , 也进一步丰富了他们对于友情的认识 。
关于水稻、狗、人体等方面的认识 , 都得益于科技考古的介入 。张居中认为自己是当时很早认识到科技考古重要性的人之一 , 不过80年代发掘阶段 , “脑子里这根弦还没绷紧” 。发掘之后的研究中 , 他找到植物、动物、农业、矿物、古人类、年代学等相关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 , 分头研究那些沾着泥土的出土物 , 将沉默的古物转化成科学成果 。
1987年第六次发掘结束后 , 整整十年 , 张居中投入研究和考古报告编写中 。仅仅是将陶壶搞清楚就花了一年时间 , 像拼图一样拼合碎片 , 再对比分析年代顺序 , 排好序列 , 分型定式 , 分出早晚 。龟甲碎片也用去了大半年 , 粘起了几十副龟壳 。1999年 , 近180万字的《舞阳贾湖》考古报告终于出版 , 奠定了贾湖遗址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研究中的地位 。
2000年 , 完成考古报告两年后 , 张居中从河南考古所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任教 。该系的目的就是培养懂传统考古的科技考古人才 。次年 , 他第一次带研究生进行田野考古实习 , 选择的正是自己最熟悉的贾湖遗址 。尘封14年后 , 贾湖遗址迎来第七次发掘 , 科技考古手段首次全方位介入 。植物考古学家在现场进行浮选 , 将土样放在水箱中 , 炭化植物遗骸浮出水面 , 得到了大量植物遗骸 , 古人类专家则对人骨标本进行了现场鉴定 。
从何处来 , 到何处去
贾湖人在贾湖村世世代代生活了1500年 , 直到一场洪水毁灭了家园 。然后 , 贾湖人迁徙到哪儿去了?
贾湖文化之后进入仰韶时代 , 贾湖文化分布的地域内 , 出现了舞阳郭庄遗址、阿岗寺遗址等 。张居中说 , 这些遗址上的新居民与贾湖先民虽有些相似之处 , 比如种水稻 , 以及建房屋、制陶器的方法 , 不过这些相似之处主要是共同地理环境造成的 , 很难证明有继承关系 。
而贾湖文化与淮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之间却出现了更多相似之处 , 尤其在墓葬和葬俗方面 。两者都有大量石器、骨器以及动物随葬 , 墓葬中都有龟甲 , 龟甲下都装着石子……而葬式、葬俗恰恰是维系一个人类共同体的文化内核 。张居中由此提出一个推测:贾湖先民离开家园以后 , 其中一支沿淮河东下 , 迁徙到了同纬度的安徽、山东、江苏等地 。
那么向西呢?南阳盆地直到秦岭东麓 , 也是贾湖文化的分布范围 。贾湖村往西50公里处的方城大张庄遗址 , 有大量直接继承自贾湖文化的因素 。此地正好穿过叶县——方城走廊 , 这是连接华北平原与南阳盆地的咽喉要道 。当洪水泛滥 , 家园沦陷 , 另一支贾湖人或许就穿越过这条走廊 , 到同族群生活的他乡生息繁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