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全文翻译(14)


【翻译】:
大国应当自己自愿处在小国的下面,使自己成为天下士民的交会之地,成为天下人的阴柔宁静的立身之处 。阴性永远要用宁静来战胜阳性,也就是要把宁静表现为谦虚卑下 。
所以,大国用卑下谦虚的态度对待小国,那么,就能得到小国真正的拥护 。小国能够用卑下谦虚的态度对待大国,那么,就能得到大国的信任 。也就是说,国家不分大小,都应当以谦虚卑下自处 。因此,或者表现为大国通过谦虚来得到小国的拥护,或者表现为小国通过谦虚来得到大国的信任 。
大国不过是想要兼容并蓄更多的人,小国不过是想要进入大国之中来做事 。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能各自得到他们所想要的结果,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大国应该永远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而不能恃强大而自傲 。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1]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2] 。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
【注释】:
[1]”奥”字,河上公注为”藏”,王弼注为”庇荫”,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均作”注”,读作”主” 。其实,道作为万物之”主”,已将”保藏、庇荫”万物的意思涵括进去了 。
[2]”保”字,任继愈和陈鼓应的译文,均依河上公”道者,不善人之所宝倚也”,说”道也是恶人所要处处保持的” 。
【翻译】:
道是万物的主宰,善人的宝贝,罪人的中保 。
美好的言词固然可以博取尊荣,美好的行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弃绝呢?所以,就是立为天子,封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财宝无数,荣华加身,还不如坐 进这大道里呢!
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不就是因为在他里面,寻求就能得著,有罪能得赦免吗?所以道 是天下最尊贵的啊!
【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翻译】:
把清静无为当成作为,以平安无事作为事情,用恬淡无味当作味道 。
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 。
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 。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 事,必从细微处著手 。
所以,圣人自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而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轻易的许诺,必不大可信;看起来容易的,到头来必难 。所以,圣人犹有艰难之心,但终无难成之事 。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翻译】:
安然平稳,便容易持守;未见兆端,可从容图谋 。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细微不显时,容易消散 。要趁事情未发生时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乱时治理 。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