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为何大豆构建了中餐 简述大豆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二 )


是我们创造了味道 , 再去寻找对应的食材 , 还是我们在寻找食材之时 , 选择了味道呢?
笔者认为 , 我们现在所形成的味道价值观 , 并不是创造出来的 , 而是选择出来的 。
为什么是鲜香 , 而不能是甜酸 , 不能是麻辣 , 不能是咸酸?
有人会说 , 除了鲜香 , 别的似乎并不是那么好吃 。
这样的观点 , 是建立在已有的味道价值观之上的 , 当初人类做选择的时候 , 并不会主动的偏向于谁 。
回答这个问题 , 有点心理学的意思 。
好的东西 , 首先不能是唾手可得的 , 获取他需要一些代价 。
其次 , 他又不能是高高在上的 , 努努力就能得到 , 而不是付出全部也难望其项背 。
大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被放逐的 , 他一直在等 , 等人类学会一项能把他转换的技能 , 这项技能就是人类对霉菌的驯服 。
霉菌帮助人类把谷物变成了醇香的琼浆 , 变成了酸甜的陈醋 , 也同时把大豆变成了“酱 , 醇 , 鲜 , 甜 , 咸”的酱油 。
酱油出现之前 , 没有哪个调味品是拥有复合味道的 。
霉菌特有的味道 , 辅以大豆的油脂 , 转变成了酱香和醇香 。

读懂为何大豆构建了中餐 简述大豆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文章插图
蛋白质被分解成的游离氨基酸 , 以及呈味氨基酸与他们的钠盐提供了充足的鲜味 。
人类突然发现 , 鲜香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味道 , 他们唯一需要付出的成本就是时间 , 等就好了 , 等霉菌们给人类带来鲜香的载体 。
可想而之 , 大豆被无视的时候 , 也是味道的荒漠期吧 。
酱油的制作 , 最早可不是以大豆为原料的 。
现在越来越流行的鱼露 , 用海鱼作为原材料发酵 , 而在古代的中国 , 酱油是皇室贵族专属的奢侈品 , 用肉发酵 , 在典籍中记载 , 叫做“醢(hǎi)” 。
贫民百姓 , 在物产匮乏的年代 , 是不舍得用肉发酵的 。
这个时候 , 大豆才重回大众视野 , 油脂和蛋白质含量不输肉类 , 获取程度又容易太多 , 似乎天生就是为制作酱油而来的 。
开店的时候 , 我旁边是一家做牛肉板面的 , 老板手艺很棒 , 生意火爆 , 也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学手艺 , 收了很多徒弟 。
徒弟们开枝散叶 , 有去大城市闯荡的 , 能提高客单价 , 也有做下沉市场 , 回农村老家创业的 。
做下沉市场 , 意味着要薄利多销 , 客单价的降低 , 不得不把成本降下来 。
再用肉做卤 , 是要赔本的 , 师父给出的方案 , 就是用黄豆代替肉 。
鲜香为略有逊色 , 但整体味道仍然不会大变 。
由此可见 , 这师傅真是深谙鲜香之道的老江湖 , 也是黄豆配得上“豆中之王 , 田中之肉”称号的最佳佐证 。

读懂为何大豆构建了中餐 简述大豆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文章插图
文章写到这里 , 又要讨论一个类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
烹饪到底是技术先行 , 还是调味料先发现起来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