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搞懂用户分层还能升职加薪……

为什么要进行用户分层
我们先从一个比较常见的用户分层模型开始 。
把用户分为潜在用户、新用户、激活用户、成熟用户、衰退用户,是我们比较常见的用户分层模型 。 在用户分层模型中每一个类型的用户都有其明确的定义 。 通常情况下,该用户分层模型中每一层用户的定义为:
潜在用户:点击广告未下载APP
新用户:下载APP并完成注册
激活用户:注册后完成1次关键事件
成熟用户:完成关键事件的频次达到N次/周期
衰退用户:累计N周期完成关键事件小于N次

万万没想到,搞懂用户分层还能升职加薪……

文章插图

我们以某投放在今日头条信息流广告的电商类APP为例,其对应该用户分层模型的定义就可以是:
潜在用户:点击今日头条信息流广告但未完成下载
新用户:完成APP下载并注册
激活用户:完成首单
成熟用户:订单数达到平均每月2单
衰退用户:连续90天未下订单
1理清用户分层与用户分群以上是一个比较常见也比较简单的用户分层模型,但当用户分层和用户分群同时出现时,往往很容易被混淆 。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里举个例子以示区分 。 例如,我们将用户分群,初步分为以下五类群体:
万万没想到,搞懂用户分层还能升职加薪……

文章插图

小镇青年:生活在四线及以下城市,年龄在20-25岁之间
城市白领:生活在二线及以上城市,年龄在25-35岁之间
银发一族:年龄在60岁以上的退休老人
高消费力人群:月均订单金额在1000元以上
中消费力人群:月均订单金额在500元以上
在用户分群中,通常会出现交叉的情况 。 例如:易大妹既符合城市白领的定义,也符合中消费力人群的定义,会属于这两个用户分群 。 但易大妹不可能既是中消费力人群又是高消费力人群,所以只能属于某一个用户分层中 。
用户分层最大的特点在于很多分层之间的用户是递进或者递减关系,而用户分群可能会存在交叉关系 。 具体而言,这两者的区别为:
用户分层:层与层之间是递进或者递减的关系,同一用户只会归属在某一层分类中
用户分群:群与群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关系,同一用户有可能归属在多个分群中
由此,不难发现,相较于没有交叉情况层层递进的用户分层,有交叉情况网状结构的用户分群会更加细致 。 也正是因为用户分群有网状结构,会经常出现同一个用户被分配至不同用户群体的情况,这就会导致针对某一个用户制定的运营策略具体到某个人时,可能会同时接受到多个运营策略 。
例如易大妹,既是城市白领也是中消费力人群 。 我们针对城市白领有一套运营策略,针对中消费的人群也一套运营策略 。 这时这两个策略之间的优先级怎么选择?会不会出现中消费力人群的策略执行到易大妹的时候,会对易大妹城市白领的定位有削减作用?
当出现这种情况,如何衡量运营策略之间的优先级,就显得非常关键 。 针对用户分群的运营策略在执行过程中要比用户分层复杂许多 。
所以,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我们一般先进行用户分层再进行用户分群,也就是先将用户定义好N个分层,然后再在每一个分层中进行用户分群 。
一般情况下,将用户分为5层是比较好的选择 。 如果太多,运营的目标会过于分散;如果太少,运营颗粒度会过粗 。
2正确认识用户分层在理清了用户分层和用户分群的区别与联系后,我们在实际应用用户分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3点: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