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篇原文及赏析 论语颜渊篇原文及翻译( 六 )


【评析】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 。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 。他希望当政者以自己的德行感染百姓 , 这就表明了他主张政治道德 化的倾向 。具体到治理社会问题时也是如此 。他没有让季康子用严刑峻法去制裁盗窃犯罪 , 而是主张用德治去教化百姓 , 以使人免于犯罪 。
【原文】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1) , 以就有道(2) , 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 , 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 , 人小之德草 , 草上之风(3) , 必偃(4) 。”
【注释】
(1)无道:指无道的人 。
(2)有道:指有道的人 。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
(4)偃:仆 , 倒 。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 , 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 , 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 , 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 , 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 , 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 , 风吹到草上 , 草就必定跟着倒 。”
【评析】
孔子反对杀人 , 主张“德政” 。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 , 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这里讲的人治 , 是有仁德者的所为 。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 , 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
【原文】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 , 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 , 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 , 非达也 。夫达也者 , 质直而好义 , 察言而观色 , 虑以下人(3) 。在邦必达 , 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 , 色取仁而行违 , 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 , 在家必闻 。”
【注释】
(1)达:通达 , 显达 。
(2)闻:有名望 。
(3)下人:下 , 动词 。对人谦恭有礼 。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 , 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 。”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 , 不是通达 。所谓达 , 那是要品质正直 , 遵从礼义 , 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 , 对察别人的脸色 , 经常想着谦恭待人 。这样的人 , 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 。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 , 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 , 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 , 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 。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一对相互对立的名词 , 即“闻”与“达” 。“闻”是虚假的名声 , 并不是显达;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 , 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 而不仅是追求虚名 。这里同样讲的是名实相符 , 表里如一的问题 。
【原文】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 , 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 。”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2) , 非崇德与?攻其恶 , 无攻人之恶 , 非修慝与?一朝之忿(3) , 忘其身 , 以及其亲 , 非惑与?”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