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构成要素的共性的表述 小说解读与教学的三要素( 十 )


大多数的人类行动都属于传统的或习惯性的类型,也就是说,体现为例行化、非反思性的规范遵从 。习惯性行为主要是基于自我意志与心智的反思能力较弱,传统性行为则能使行动者更具安全感 。
3.行动的心态和观念
上述解释,着重看到的是行为的理性部分 。然而,人是复杂的,人的心理也很复杂 。人在采取行动的时候,其心理状态具有很大的作用 。关注心态,这在文学作品中尤其重要 。读历史,更多需要关注行动的理性部分;读小说,更多需要关注人物的心态部分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行为明显受到心态的影响 。他是被陷害的,本心上自然有复仇动机;然而他又心存幻想,企图委曲求全——这是一种矛盾心态 。这种心态背后也有利益权衡:复仇即使成功,也是自绝于朝廷和体制的一条死路,现世的利益会全部毁灭,因此逆来顺受的忍辱成了他的主导性选择 。直到最后,他发现对手非要置自己于死地——这相当于取消了林冲此生的全部利益——他才在心态上走向彻底绝望,忍无可忍而暴烈反抗 。
人行动时的心态,可能包含若干复杂的因素 。这些复杂的因素,一般来说,在文本中是有迹可循的 。行动者心态的核心部分,就是观念 。林冲被逼得那么惨,但始终忍住,主要就是因为他观念中认为与体制对立是危险的 。
在《祝福》中,祥林嫂初见鲁四老爷,后者得知她是个寡妇,就“皱了皱眉”,是基于男权社会中歧视寡妇的观念;而鲁四老爷并不反对“将她留下”,则是基于中国人的实用主义观念——她有体力,有用 。祝福之时不让祥林嫂沾祭品,也是基于尊祖的观念和迷信的观念 。当祥林嫂的婆家带人绑走了祥林嫂,这冒犯了鲁四老爷,所以他很不满;但他还是“宽洪大量”不计较,这是基于鲁四老爷的宗族观念 。在《阿Q正传》中,赵太爷讨厌假洋鬼子的假辫子,而阿Q也讨厌假洋鬼子的假辫子,赵太爷和阿Q在本能性地维护封建秩序的观念上,是完全一致的 。
人是观念的动物,人的行动往往离不开观念,且受到观念的指引或指使 。有些观念,在小说文本中历历可见,如权威意识(包括对身份、地位、等级和实力的确定) 。人是认同权威的 。你可能不认同我心目中的权威,我也不一定认同你心目中的权威,但是我们会认同我们各自心目中的权威 。即使是那些反抗权威的,他们对于历史上某些反抗者或叛逆者实际上也是认同的 。这种认同当然也可能较为复杂,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内容 。在《阿Q正传》的未庄中,赵太爷就是权威 。文中这段文字很准确地揭示出权威蛮横的影响力:
至于错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说 。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 。但他既然错,为什么大家又仿佛格外尊敬他呢?这可难解,穿凿起来说,或者因为阿Q说是赵太爷的本家,虽然挨了打,大家也还怕有些真,总不如尊敬一些稳当 。否则,也如孔庙里的太牢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生,但既经圣人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 。
在这样的权威面前,不只是阿Q,未庄的人们的基本反应都是顺从,很难有反抗行动 。阿Q的权威意识,甚至通过他的精神胜利法表现了出来 。他被赵太爷打嘴巴之后自欺欺人地幻想是“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这就是幻想通过赵太爷这一权威建立自己“权威”的心态 。
人们认同的道德规范,也是其观念中的重要内容 。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便会更有底气;反之,就会觉得心虚 。祥林嫂之所以对改嫁拼死反抗,就是因为她所认同的还是“不事二夫”的封建道德 。她要去捐门槛,以及临死前询问灵魂的有无,都与她觉得自己有违上述道德规范有关 。很明显,这极大地影响了祥林嫂的心态和行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