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构成要素的共性的表述 小说解读与教学的三要素( 七 )


《孔乙己》这篇小说中,各个片段性叙述没有叙述时间上的连续性,“有一回”“有几回”等词语甚至模糊了它们的先后顺序,各个片段之间被切割开来,没有构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故事 。没有从第一次开始的地方一直沿直线发展下去,几个故事片段都有各自的开始和结束 。它们在情节关联上彼此独立 。这种结构布局,实际上表明了《孔乙己》这一文本无意于完整地讲述孔乙己的故事 。孔乙己并非小说的核心,他只是一个道具 。通过社会中各色人等对待这个“道具”的态度来表现主题,揭示中国国民的意识和精神状态 。也就是说,《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个“人物”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各个片段中人们对孔乙己的态度和反应 。这是一篇批判社会的小说,它的意图并不在于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既然这样,阅读教学中过多地根据“人物要素”把精力耗费在对孔乙己形象的分析上,就是不恰当的 。
我们读小说、教小说,一定要在视点与结构这两个方面善加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小说的内涵,正确地实施小说教学 。
(三)叙述时间
叙述时间,相对较为简单 。时间本身就是叙述必不可少的元素 。人物总是在时间过程中完成行动的,情节是在时间中有序展开的 。在很多时候,时间不过是起到了事件的坐标的作用 。例如《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总得一件一件地发生 。
但有时候,时间可能与主题相关,构成主题的核心要素 。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我”,一个是成年的、回到故乡的“我”,一个是幼时的、在故乡的“我”;存在着两个闰土,一个是现在的闰土,一个是当年的闰土;存在着两个杨二嫂,一个是现在的“圆规”一样的杨二嫂,一个是过去的“豆腐西施”杨二嫂 。这三个人物都具有时间性,对此加以比对,就能直接看出故乡的普遍沉沦这一社会变迁图像 。
成年的“我”回到故乡,成为故乡的观察者和叙述者 。而重回故乡,又召唤出童年的记忆 。“现在”召唤着“过去”,然而又无法回到“过去” 。童年的回忆不断与当下的现实形成对比,鲜明地凸显了故乡今昔的反差 。海边那一轮金黄的圆月再也不见了,故乡已经成为一个永远无法回去的地方,已然变得陌生,而现实迫使“我”必须重建对故乡的感受和认识 。如果没有时间的介入,故乡的残败沦落这一主题,就根本无法实现 。
(四)描写的介入
描写为什么会干预叙述,它是怎么进入叙述的?在这里,我只是简单地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各位参考 。
小说属于叙述性文体,核心和要旨就在于呈现人类经验 。本质上讲,叙述是要呈现人类在时间进程中的历时性经验,描写是要呈现人类的空间经验,议论是要表现人类的思想,说明是要展现人类的知识,抒情是要抒发人类的情感 。这五种表达方式已经完全覆盖人类所要表达的所有内容 。这就是为什么恰好是这五种表达方式 。
人类的一切行为、体验,都是既在一定的时间中又在一定的空间中展开的,这就决定了叙述和描写是密不可分的两种形式,它们相互配合才能使经验完整地呈现出来 。所以在小说和记叙性文本中,叙述和描写基本上是要相互配合的 。描写介入叙述,主要功能在于使体验变得更加真实丰满 。因此,分析情节就要关注情节中的细节,关注叙述中的描写 。描写实际上就是时间在叙述进程中的短暂停留,从而形成一个内涵丰富的“有包孕性的瞬间” 。可以说,描写就是集中力量来展现那些有助于呈现核心经验的部分 。其实,这就是大家平时常说的“详略” 。详,就是时间的延迟、停留 。既然有必要笔酣墨饱地来描写,肯定存在某种表达意图 。所以,小说中哪里有描写,哪里写得特别详细,表达意图是什么,值得分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