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构成要素的共性的表述 小说解读与教学的三要素

小说的文本解读,原则上说,和别的体裁的文本解读在方法上没有太大的差异 。文本本身是自足的,文本内已经存在足够的信息,解读无非就是对文本信息进行识别、梳理、整合,并最终得出分析结论而已 。
一般认为,小说的文体特点,在于它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我一直认为,“三要素”只不过是关于小说构成要素的共性的表述,并不能直接揭示具体文本的文本特质 。一篇小说的艺术质量高不高,并不取决于是否具备“三要素” 。凡是文学类文本,都应关注文本的特质,亦即其独特的个性特征 。小说的教学,如果只是泛泛地去抓“三要素”,很可能不得要领 。

小说构成要素的共性的表述 小说解读与教学的三要素

文章插图
一、什么是小说
小说叫作“小说”,不叫“大说” 。传说蒲松龄在路边设立茶馆,通过听人讲故事来收集《聊斋志异》的素材,这说明“小说”还可能是“道听途说” 。
(一)小说之“源”
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里,小说和戏剧都难登大雅之堂 。“小说”这个词,最早的出处大概是《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尽管并非从文体意义上使用这个词,但这个词显然带有贬义 。“小说”和“大达”对举,指琐屑的言谈、无关宏旨的小道理 。“小说”的最佳反义词是“大道”,“小说”的字面意思实际上是在暗示它与崇高的真理无关 。小说甚至算不上是“小道” 。《论语》中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小道”毕竟还是有可观可取之处的,这比起琐屑无谓的“小说”,要高级得多 。
我以为,《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的说法,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谓“小说”的词源 。小说的“说”,并非源自《庄子》里“小说”的“说”,而是源自“说唱”的“说” 。“说唱”历史悠久,究竟起源于何时,已经无从稽考 。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东汉的击鼓说唱俑,这证明早在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流传了 。到了宋元时期,说唱艺术已相当成熟 。“说唱”,顾名思义,是介于“说”和“唱”之间,这样的“说”讲究一定的节奏或韵律 。作为文体概念的“小说”的“说”,不是一般的言谈,而是“说话” 。这里的“说话”有特定的含义,宋元时期称小说为“说话”,称讲小说的人为“说话人”,而把他们说唱故事所用的底本叫作“话本” 。
(二)小说之“卑”
“小说”作为文体概念,在词源上就有歧视的意思,它是“小说”,不是“大说” 。古代有名的小说家,大多生平不详,没有诗人和古文家那么显赫和受人尊敬;小说家自己往往也不太好意思在他们的作品上署真名,如《金瓶梅》署名“兰陵笑笑生”,就显然是个假名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也是经过研究者们的考证才被确知的 。
小说在中国历史上被轻视,原因有很多 。它出身卑微,非官方,是民间的 。说唱艺术源于民间,官方人士、士大夫们是瞧不起的 。诗文是贵族的,高雅是基本的审美风格;小说是平民的,通俗是基本的审美风格 。
唐宋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化重心越来越下移 。词、戏曲、小说的兴盛,就是文化重心下移的表现 。这些事物并非在象牙塔里产生,满足的是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 。随着文人的逐渐参与,词、戏曲、小说的文化品位也逐渐提升,最后发展成为重要的文学体裁样式 。元明清时代,实质上是小说和戏曲的天下 。尽管诗歌作品仍大量出现,但品质已经大不如从前 。
明清时代,尽管小说实质上已领文学的风骚,但知识阶层仍然普遍轻视小说 。这其中有历史的巨大惯性在起作用,也有文化观念在起作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