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构成要素的共性的表述 小说解读与教学的三要素( 八 )


凡是笔墨细致繁密的地方,都要思考为什么这样写 。写作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作者究竟想要通过这些细节来传递怎样的意思,这些细节中包含着什么有价值的经验和认知,是分析文本时不可回避的 。

小说构成要素的共性的表述 小说解读与教学的三要素

文章插图
五、解读小说,看“人物”,要分析其行动
人物是小说文本解读的核心,分析人物须分析其行动 。
(一)虚构行动以表现意义
小说中的人物,都不是真人,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而是假人 。为什么说是假人呢?因为小说中的人物,本质上仅仅是小说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而构造出来的,是为了展示作者对人类中某一类角色的理解而设定的 。人物本身只是表达作者观念或认知的工具,不过是一个观念的载体 。即使是自传体小说,其中的人物也不是真人 。如果你认为小说中的人物是真人,那就混淆了文学与历史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或许有着近似于曹雪芹的身世,但贾宝玉绝不是曹雪芹 。《西游记》中的唐僧以玄奘为原型,但他绝不等于玄奘 。《故乡》中的闰土肯定不等于现实中的闰土,《祝福》中的“我”也不是鲁迅本人 。
小说是虚构的 。在小说中,人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不是真实的存在 。小说以人物形象为载体,传递对人类或人类生活的某种认识;解读则是通过认识理解文本中的人物,理解该文本对世界及对人的某种观念,进而构建读者对现实中的人类与人类生活的认识 。你不是孔乙己,但通过阅读《孔乙己》,你能感受到社会人情的冷漠和残酷 。阅读若干的小说文本,在不同小说中接触到不同的人物形象,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人物,我们就能借此认识到人的生命形态的多样性,认识到不同的人类生活,进而扩展我们的人生经验 。你不会在大观园中穿梭,不会在风雪中住宿山神庙,通常也不会在海上与鲨鱼搏斗,但通过阅读《红楼梦》《水浒传》《老人与海》,你就能模拟性地体验到那样的场景与心情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线性前进的,但阅读小说可以让我们看到别样的人生,想象性地体验别人的人生,这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人生的认识,让我们自己的人生变得饱满立体 。
理解小说的人物,关键是要理解人物承载的观念(意义) 。要达成这一目的,就必须分析人物行动,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因此,分析文本中人物的行动、采取行动时的心态及行动的动机与逻辑,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
(二)行动分析的一般切入口
人类行动是有动机、有目的的,遵循基本的情理逻辑 。
分析小说,一些教师机械地找分析方法如“矛盾分析法” 。确实,不少小说都构造了所谓的矛盾,如情节矛盾、人物冲突,但并不是所有小说都是这样 。如果从哲学角度理解“矛盾”,那么我们可以说矛盾确实是无处不在 。但是,很多教师对“矛盾”并无深刻理解,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语义,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误导 。
我觉得可以这样去理解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一般都有核心或主要人物,这个主要人物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他周围有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中,可能有一些人,构成了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可能有一些客观的自然环境或社会条件,构成了小说中的环境 。主要人物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展开行动,这就是所谓的情节 。这就是一篇小说的全部 。那么,全面把握“三要素”的切入口是什么?就是说在一篇小说中,主要人物有怎样的行动?是怎样与他周围的世界展开互动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